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了解东亚古人类有新视角 我国科学家发现尼安德特人特有石器技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1:56:00    

记者今天(4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该所联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云南大理鹤庆县龙潭遗址的多学科综合研究,首次在东亚地区发现特征明确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基技术体系,指示尼安德特人可能曾扩散到我国西南地区。这项成果不仅进一步填补了东亚旧石器中期技术体系的空白,更新了对东亚旧石器时代技术演化模式的传统认识,也为理解这一关键时期东亚古人类演化动态和格局提供了全新视角。该研究成果4月1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

△龙潭遗址地理位置、地貌、地层与年代

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30万年—4万年前)是人类演化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不仅见证了早期现代人、丹尼索瓦人、尼安德特人等不同人群的演化及复杂互动历史,还记录了古人类石器技术行为上的重大变化和革新。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发展缓慢,尤其是缺乏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东西方古人类技术演化模式的争论。

基纳技术是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技术类型之一,集中出现在距今约7万年—4万年前,是尼安德特人应对干冷环境的一种特殊技术适应策略,该技术此前在东亚地区并未有明确的发现和报道。

△龙潭遗址基纳技术石制品

科研人员在云南大理鹤庆县龙潭遗址开展的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遗址文化层年代距今约6万年—5万年前;孢粉分析表明,龙潭古人类生活在开阔的森林-草原镶嵌景观环境中。遗址石制品组合表现出典型的基纳技术特点:

  • 有组织性地剥取厚石片作为工具毛坯;
  • 有选择性地使用软锤和硬锤进行基纳刮削器刃缘修理,并依次产生凸型修疤和凹型修疤;
  • 通过再修理策略,持续更新和维护刃缘,以延长基纳刮削器的使用时间;
  • 以再修理石片为毛坯制作小型工具,同时存在石片石核类型,表现出基纳技术体系中多层级分支化的消减策略。微痕分析表明龙潭遗址基纳刮削器用于骨头、木头、兽皮等多种对象的加工处理,具有多功能性。

龙潭遗址基纳技术的发现和确认,从考古文化遗存角度,为东亚古人类复杂演化格局增添了新要素和新内涵,表明距今约30万年以来,中国境内可能并存多种类型的古人类群体,如夏河丹尼索瓦人、哈尔滨龙人、以许昌人和许家窑人为代表的巨颅人,以及沿用手斧技术的未知古人群等,上述不同人群共同构成了东亚地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多线演化、复杂交织的人类演化格局。

在欧亚大陆西部,基纳技术与尼安德特人之间具有紧密联系,龙潭遗址基纳技术的发现,不仅极大拓展了该技术的时空分布范围,也为进一步理解尼安德特人在东亚的出现及其潜在时空分布提供了宝贵材料和线索,暗示尼安德特人有可能迁徙扩散至中国西南地区。未来,对这一区域有望发现人类化石或基因线索的遗址,将为解译基纳石器的制作者提供直接证据。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文章
  • 潜江推进技术中心建设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张刚)近日,省经信厅公示2025年湖北省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名单,潜江市长飞光纤潜江有限公司、潜江市江汉钻具有限公司、晶瑞(湖北)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共3家企业榜上有名。晶瑞(湖北)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近年来,潜江市经信局实施动态化管理模式,定期开展政策宣传专项培训,引导企

    时间:2025-04-29 17:55:00
  • 它已确认死亡!身上有4个圆孔……

    4月25日下午3时许,辽东应急救援联盟蔚蓝蓝天救援队水域组队员潘日升、宋雷在辽宁大连傅家庄海域巡逻时,发现一头江豚的尸体漂浮在海面,身上还有4个圆孔,怀疑是有人用鱼枪插入了江豚的身体。4月26日,有专家向记者介绍,从图片判断,这头死亡的江豚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东亚江豚,尚不好判断其身体的圆孔是如何

    时间:2025-04-28 19:55:00
  • 打造医疗援助新模式 谱写健康惠民同心圆——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帮扶阿拉善盟蒙医医院工作纪实

    【来源:阿拉善盟卫健委_深化医改】为破解我盟医疗机构重点专科建设滞后,优质医疗资源不足,诊疗服务水平不高的难题,今年以来,盟卫生健康委突出问题导向,聚焦百姓看病就医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贯彻落实盟委、行署和自治区卫健委关于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决策部署,以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改善群众就医感受为目

    时间:2025-04-28 05:17:00
  • 如视的专利密码:如何构建数字空间“护城河”

    专利:数字时代的创新刻度尺4月26日是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恰逢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专利不仅是技术保护屏障,更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量化标尺。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与如视的技术路径深度契合:当空间数字化技术通过AI实现从“空间重建”到“空间智能”的跨越,专利正是这一进化历程的权威注脚。

    时间:2025-04-28 00:03:00
  • 工信部号召更多APP入列鸿蒙应用商店 鸿蒙生态迈向全民共建

    本报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鸿蒙系统,作为首个国内自研、自主可控的技术底座及开源生态,正在成为我国电子化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时代增长的关键力量。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新兴的生命体,鸿蒙也在创新中不断演进,释放技术和商业模式红利。《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经济数据例行新闻发布会上,

    时间:2025-04-25 1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