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扛楼小霸王”阿文:扛起生活,也扛住自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0 10:35:00    

阿文扛着沙子到八楼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晗

他曾是部队三次荣立三等功的尖兵,如今却是在广州扛着百斤重物爬楼的工人,也是有83万粉丝关注的“扛楼小霸王”。几种身份之间,隔着一袋袋水泥、一道道磨破的伤痕和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却又很现实地统一在年轻的阿文身上。他说,当兵出来做体力劳动不可惜。在他的视频下,既有战友亲切呼唤“老班长”,也有人质疑:“这是真的扛楼,还是在作秀?”当然,更有无数人透过他的镜头,看到了这群在楼梯间用肩膀扛起生活的人。

阿文来自广西桂林,今年刚满30岁。在部队服役八年的经历让他锻炼出了一副好身体。刚入伍时,别人说他撑不过两年,他咬牙坚持了八年。退伍后,他再度选择了一条让人看不明白的路——扛楼。他说:“我能扛。扛得起生活,也扛得住所有声音。”

从“三等功”到“扛楼工”

记者初见阿文,是在工地等材料备齐的间隙。他坐在花坛边安静地刷着手机,穿着一件后背被磨出洞的军绿色短袖,黑短裤、灰袜子配迷彩鞋。很难将面前这个眼神明亮、笑容腼腆的男人与视频里那个扛着建材爬楼的“猛男”重合。他说话温和,带点广西口音,唯有那身线条分明的肌肉和眉宇间挥之不去的坚毅透露着过往的淬炼。

当年入伍,没人看好这个皮肤黝黑、个头不高的小伙子。“最多熬两年就扛不住了。”乡亲们私下这么说。可阿文不仅坚持了八年,还三次荣立三等功。八年军旅生涯中,他强健了体魄,磨砺了意志,也把“能扛”刻进了骨子里。

阿文至今记得自己入伍第三年、立第一个三等功的时刻。他在一场万人比武大赛中夺得某项目的第二名,部队将喜报敲锣打鼓地送回桂林老家。“这么多年,我头一回让父母的脊梁骨挺直了!”他回忆道,语气里仍有无法掩饰的自豪。那些年,人家都说在部队要“立功、入党、提干”。前两样他完成了,却没想着提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角色和认知。我觉得自己更适合当一个兵。”抱着这份清醒,入伍第八年,他决定离开部队,到外面闯一闯。

退伍后的第一站便是广州。他做旅游管家,被亲切唤作“文仔”;他花五万元去考健身教练证,却发现自己不善推销;他与人合伙开饭店,每日披星戴月,月薪仅四千元,最终血本无归。几番尝试,几番碰壁。如今再提那段日子,他笑声爽朗里带着释然:“那些都是我认知以外的事情。我这人,还是适合做自己认知以内的事。”所谓“认知以内”,就是付出汗水和劳动,换来等价的、日结的回报。“规则简单,心里踏实。”这是生活教给他的朴素真理。

2023年10月,他无意间刷到一条“扛楼能日入千元”的视频,那一刻,他眼前一亮,“这活我能干”。

阿文

楼梯间的生存法则

午后,教学楼下,阿文正将一个高近两米、重逾百斤的柜子缓缓推至楼梯口。半披在后背的短袖早已被汗水浸湿,紧贴在结实的背脊上。他没有多余的话,只是将绳带一道道缠紧,用力打结,动作利落得像在部队打背包。

重量覆上肩头的瞬间,身体绷成一道坚实曲线,如同拉满弦的弓。“起!”伴随一声短促的吆喝,阿文整个人沉稳起身,一百多斤的柜子稳稳当当地离了地。

转弯,楼梯间低矮的门框逼得他不得不顺势深蹲,身体几乎折叠,却仍稳稳托住背后的重量。鞋底早已被汗水浸透,每走一步,都在台阶上留下一个潮湿而清晰的印迹。连成线的汗珠顺着皮肤滚落,沿着白色柜壁滑出几道蜿蜒的水痕,在阳光下微微发亮。

他一口气爬上三楼,卸货时再次深蹲,待柜子平稳落地,利落地起身抽出绳带。这样的动作,今天还要重复十几次。

“丢人?怎么会?”阿文回答得干脆,“部队教我能扛能打,更教我诚实劳动、脚踏实地。靠自己的汗水赚钱,怎么会丢人?”他坦言,退伍费部分用来偿还老家学区房的贷款,如今每月仍需继续还贷。“钱再多也经不住折腾,还是要稳定下来。”

广州的楼梯间成为了阿文的新“战场”。这里的生存法则简单而残酷:扛得起,就能活下去。初入行,他给扛楼公司打工,按单分成,这样过了三个月,他琢磨透了:“不如给自己卖命。”2024年春节后,他离了公司,自己接单。

战友、兄弟与江湖

扛楼工们都有接单群,习惯组团干:大单一起上,小单各自分。阿文的“兄弟连”有四个人:祥子、旺总,还有他表哥“表”。

四个人各有各的担子,也各有各的本事:祥子也当过兵,为还债,干活肯下死劲;旺总活泛,常给大家拉单子;“表”特地从老家来广州投奔,虽然瘦,干起活来也挺猛。

团队协作是生存的延伸。磨合久了,就有了默契。“经常一起干活,就互相信任,遇到大材料,和不熟的人没法合作,怕人顶不住跑了,其他人必受伤。”阿文接到干不过来的单子就派给兄弟,绝不抽一分钱。“我自己就是这样过来的,何必为难兄弟?”

干完活,兄弟们总爱去阿文家吃饭。他下厨,大伙喝酒聊天,卸下一身疲惫。在部队,他和战友同吃同住同训练;在广州,他和兄弟同扛同累同赚钱。楼梯间里,他们扛住的不仅是“重”的代价、“累”的日常,还有漂泊异乡的孤独。

生存的代价是身体的磨损。阿文记得赚得最多的一次,2050元。那天他通宵未眠,背几米长的毛玻璃上五楼。处处小心,怕磕了碎了。完工才发现,自己的肩膀到锁骨勒出血痕,整块肉都烂了。受伤更是家常便饭。阿文的背包里常备酒精、碘伏、包扎带,这是在部队当卫生员时养成的习惯。在他看来,高风险与高收入成正比。“单子多的时候,几乎天天有活,一个月能赚一万五六。”

收入可观,花销也不少。有段时间他拼得狠,常通宵干活,身体熬得汗毛都变黄了,只好买奶粉补充营养。“干我们这行,千万别舍不得吃。舍不得吃的时候,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他总这么跟兄弟说。

扛住了,清醒地活

2024年6月,阿文接替“扛楼小霸王”账号摄影师阿涛的前搭档,成为账号的新主角。初衷很简单,拍视频给老板们看,证明他们是专业的。

意外走红,是因回应网友那句“当兵出来去做体力劳动,很可惜”。面对镜头,阿文说得很坦然:“我们当兵的,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回归小家。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要有人去做。”几句实在话打动了无数人,“扛楼小霸王”火了。

流量面前,阿文没有飘飘然,而是清醒地与“网红”身份保持距离。他直言:“要靠自己的劳动赚钱,钱来得干净,才花得安心。”现在,他依然每天带着小推车、绳索和泡沫垫板,骑着电动车穿梭全城,去等活、接单、爬楼。“要有平常心,先把楼扛好。”他将“小霸王”这个头衔归于所有扛楼的兄弟,“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里的小霸王。”

所有的清醒,都与他来时的路有关。童年时家境不好,阿文七八岁就跟着母亲去铺路赚钱,却换来有些人的嘲弄:“你个傻子,跟你妈去干活干吗?”那种被看轻的感觉,他刻在心里,却锻造了“要活给自己看”的倔强。他用八年军旅生涯回应了最初的看轻。如今,他用肩膀扛起尊严,回应着所有的质疑。“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并没有什么对与错。”这正是他坚守的人生信条。

从军营比武场到广州楼梯间,从荣誉等身到重压磨砺,阿文一直在“扛”。他扛起生活,也扛住诱惑;扛住非议,也扛住清醒。阿文对未来的规划清醒而务实。“从长远看,这行肯定损害身体。”他见过同行受伤,自己也有脚趾被瓷砖碾伤的惊险。因此,他的愿望很朴实:“希望自己,还有所有扛楼的兄弟,都能健健康康地退出。”他计划着再干几年,攒些钱,回老家找点活计。

夕阳西下,最后一批柜子安置妥当。阿文和兄弟们瘫坐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等着老板验收,微信到账的提示音响起。他们擦擦汗,喝点水,互相打趣一句“还猛不猛得起?”继续计划着晚上去哪里干活。

浑身像是散了架,但眼神里却有实实在在的轻松。阿文站起身,活动了一下酸痛的腰背。明天还有新的楼要爬、新的货要扛。他知道,只要还能扛得住肩上的重量,就能扛得起自己的生活。在重力与浮名之间,阿文走出一条扎实的路——狭窄、陡峭、布满汗尘,却通往真实的生存与尊严。

相关文章
  • “扛楼小霸王”阿文:扛起生活,也扛住自我

    阿文扛着沙子到八楼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晗他曾是部队三次荣立三等功的尖兵,如今却是在广州扛着百斤重物爬楼的工人,也是有83万粉丝关注的“扛楼小霸王”。几种身份之间,隔着一袋袋水泥、一道道磨破的伤痕和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却又很现实地统一在年轻的阿文身上。他说,当兵出来做体力劳动不可惜。在他的

    时间:2025-08-30 10:35:00
  • 紧急提醒!遵义已出现→

    近日仁怀市一五金店经营者张老板(化名)遭遇一起以“大额采购”为幌子实为涉嫌“借码洗钱”的骗局不法分子通过微信联系张老板谎称需采购价值3万元的电缆线发送虚假采购清单以骗取信任在对方要求下张老板提供自己的收款二维码用于接收“货款”随后3万元迅速到账然而其银行卡很快因涉及非法资金流入被公安机关冻结经查所谓

    时间:2025-08-26 17:50:00
  • 李公明︱一周画记:乌克兰成功试射“火烈鸟”之后的领土争端

    开栏小语:涂鸦小分队的人有一句口号: 画什么才重要!怎么画和画成什么,没那么重要!图1 乌克兰成功试射“火烈鸟”之后的领土争端 纸本 彩墨、拼贴 65cm X 45cm 李公明 作 2025年8月23日 据“澎湃新闻·澎湃防务”报道(2025-08-23),乌克兰试射射程达3000公里的“火烈鸟”导

    时间:2025-08-25 12:10:00
  • 蔚来汽车李斌:如果家里放得下,建议增购再适时卖旧车

    来源:新浪科技8月22日,在蔚来全新ES8媒体见面会上,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表示,近期有很多老用户在增购、复购。他建议,如果大家不着急卖车的话,可以等一等,先增购,然后再适时把以前的车卖掉,这是一个合理的安排。他解释到,因为新车上市的时候,对原来的车的产值是造成扰动,这是行业里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规律。“

    时间:2025-08-22 12:11:00
  • 他的最后影像,在山体垮塌前转移群众的路上

    “快走!”这是汤伟鹏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8月6日,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山体突然垮塌,治保队员汤伟鹏与同事们挨家挨户敲门,紧急转移疏散群众。房屋开始坍塌时,汤伟鹏用尽全力将同行的彭志良和张桂财推向安全区域。山体垮塌最终导致7人遇难,其中一人就是35岁的汤伟鹏。山体垮塌前汤伟鹏在转移群众的路上,这是同事

    时间:2025-08-19 1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