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产业化升级:从人形概念到任务执行 核心或在于构建这一能力
《科创板日报》5月10日讯(记者 唐植潇)当前,具身智能正从“人形想象”向“任务执行系统”的语义与工程转向。
在近日举行的Tech World大会上,联想发布“超级智能体”矩阵,涵盖个人、企业与城市三个层级,配套推出AI PC、车载平台、推理引擎与机器人智算平台 RH1。
联想车计算创新管理总监孙炳川在论坛上表示,RH1平台面向的是“泛机器人”的智能部署需求,目标是以强算力与车规级安全标准,支撑多类型、多场景机器人的快速开发与系统落地。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称,尽管人形机器人具有广泛的概念吸引力,但其在平台标准、成本控制与部署复杂性上仍面临较大挑战。相比之下,具身智能的垂类工程路径更具现实可行性,尤其在结构化工序与标准作业流程的工业应用中优势明显。
与此同时,来自芯片、机器人、仿真平台等领域的多家公司也在推进“去人形、轻平台”的具身智能方案,从操作能力、感知融合、路径优化等工程维度切入,试图在垂类场景中构建更具落地效率的智能系统。
具身智能核心或在于构建闭环能力
在“具身智能与智能驾驶技术创新论坛”上,多位来自芯片、机器人与投资机构的嘉宾达成共识:具身智能的核心不在于形态仿生,而在于是否具备“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闭环能力。
黑芝麻智能CMO杨宇欣表示,当前整个汽车行业的下一站正是机器人,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的底层芯片架构、计算模型存在高度复用性,“我们正在将从自动驾驶中验证的端到端模型,延展至多传感器、多指令维度的具身系统” 。
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认为,“人形只是表达方式,真正关键是任务操作能力。”他强调,随着AI模型能力上行与工业场景结构下沉,产业正从争论机器人的“长相”,转向构建能完成任务的系统。
戴盟机器人联合创始人王煜教授认为,“机器人不是走路难,是操作难。”其团队通过毫米级触觉传感器和外骨骼系统,提升机器手的操作泛化能力。他补充道,复杂操作才是大模型与机器人能力结合的真实考场。
逐际动力联合创始人张力表示,具身智能不仅仅是控制移动,而是面对“非结构化世界”的操作挑战。“从车规芯片到仿生控制系统,我们正在把智能驾驶时代构建的所有能力,重新拼装成一套适应复杂环境的操控逻辑。”
在联想研究院机器人实验室总监徐浩煜看来,多智能体协同仍是技术稀缺点,“就像人类社会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复杂目标,未来机器人也需要具备自主协作与任务动态分配能力。”他认为,当前“多体闭环”系统仍属学术探索期,距离产业级部署尚有空间 。
这一行业共识逐渐显现:具身智能的演进不在“是否拟人”,而在于“是否能动手”。东吴证券也在近期发布的《具身智能:万亿赛道,落地元年》中表明,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智能体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来实现感知、理解、决策和行动。
具身智能回归工程本质
当前,具身智能的工程实践多数集中在边界清晰、结构可控、ROI明确的封闭场景中。工业巡检、物流搬运、结构质检成为讨论最频繁的典型场景。
一位参会企业负责人直言:“人形机器人很好看,但不好用;真正推动产业的是能干事、可维护、算得过账的系统。”
这一趋势也在更多具身系统开发与部署尝试中得到体现。
例如,北理工构建了融合三维虚拟引擎、数字孪生与深度强化学习的具身空间仿真平台,用于支持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训练,涵盖无人船、无人车等场景。
在制造业领域,灵宝CASBOT机器人已部署于联想柔性产线,配合力控技术与精密操作模块提升工位柔性与任务适应性。
微亿智造推出的“创Tron”工业机器人则围绕复杂感知、多维路径规划等能力进行模块化构建,面向高频变化的离散制造场景。
云鲸智能等清洁机器人品牌正探索“从单一设备到具身网络”的系统架构升级,将具身智能理解为一套连接感知模组、路径规划与执行引擎的“结构中控”。
这些案例背后折射出共同发展趋势:具身智能正在“以任务为轴”,将感知、计算与执行解耦后重构整合,不同企业根据自身垂类经验,在仿真系统、工业机器人、物流终端等方向展开差异化部署。
企业差异化布局与政策驱动
具身智能行业正呈现出技术迭代加速与场景落地深化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多模态大模型不断突破任务泛化能力,端到端VLA系统、分层推理架构在工业与服务场景中获得初步验证。
另一方面,机器人本体、传感模组、边缘算力平台等基础硬件进入量产周期,工程闭环正在从“概念验证”走向“结构部署”。
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正沿着差异化路径推动产业发展:
作为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自主研发的关节驱动技术已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与特斯拉Optimus产业链深度绑定。2024年推出仿人灵巧手模块,支持复杂抓取任务。
华为通过哈勃科技入股千寻智能,整合昇腾芯片、盘古大模型与鸿蒙系统,构建机器人 “大脑” 与 “神经系统”。千寻智能首款商用机器人 Moz1 搭载26个自由度力控关节,功率密度超特斯拉Optimus 15%,计划2025年落地服务与工业场景,并与宁德时代合作制造业工厂项目。
优必选与东风柳汽合作部署20台Walker系列机器人进入车厂,成为人形机器人首次批量工业应用。其 “天工行者” 科研级机器人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通用具身智能平台 “慧思开物”,推动多机协同能力。
与此同时,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正加速产业生态闭环构建。上海、北京、深圳等地陆续发布具身智能专项政策,设立引导基金,推动核心部件国产替代与产业链协同。
上海通过“专项基金+政策协同+场景开放”的组合拳,构建起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全周期支持体系,包括10亿元专项基金 + 百亿母基金联动,覆盖技术研发到商业化全链条,开放高端制造、医疗、物流等真实场景等。
北京发布《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 年)》,目标突破 100 项关键技术,实现产业链国产化;深圳同期推出行动计划,设立百亿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核心零部件与AI芯片攻关。
据《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2326亿元,中国占比超44%。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有望复制电动汽车产业链优势,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财联社记者 唐植潇)
-
具身智能产业化升级:从人形概念到任务执行 核心或在于构建这一能力
《科创板日报》5月10日讯(记者 唐植潇)当前,具身智能正从“人形想象”向“任务执行系统”的语义与工程转向。在近日举行的Tech World大会上,联想发布“超级智能体”矩阵,涵盖个人、企业与城市三个层级,配套推出AI PC、车载平台、推理引擎与机器人智算平台 RH1。联想车计算创新管理总监孙炳川在
时间:2025-05-10 10:18:00 -
北理工科研团队发现细菌免疫新机制
本报北京5月8日讯(记者 张欣)地球上的细菌大约有5×1030个,而噬菌体(能专门杀死细菌的病毒)约为细菌数量的10倍。亿万年的时间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不断进行着“攻击—防御—反击”的战斗。在规模巨大的噬菌体“攻击”下,细菌进化出新的“防御武器”——基于环状寡核苷酸的抗噬菌体信号传导系统(CBASS
时间:2025-05-09 07:10:00 -
我国建成10万人规模红十字救援队
光明日报北京5月7日电 记者田雅婷7日从中国红十字会获悉,目前全国红十字系统已经建立起8大类1000多支、10万人规模的红十字救援队,及时高效开展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斌介绍,近年来,全国红十字系统积极服务国家应急工作大局,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深入开展人道救助,扎实推进造血干
时间:2025-05-08 06:05:00 -
新场景、新潮流、新体验——天津“五一”文旅消费市场热力十足
临近午时,拥有160多年历史的天津人民公园里,传来婉转唱腔,以自然景观和古建廊亭为背景的京剧《西厢记》戏曲桥段颇有一番韵味;下午,热闹的金街大铜钱广场上,身着民国服饰的青年男女笑声爽朗,映衬着周边百年历史的近代建筑,让人颇有穿越之感——经典话剧《日出》片段在此上演;华灯初上,海河岸边,交响乐、民乐伴
时间:2025-05-06 20:22:00 -
超越DeepSeek-R1,英伟达开源新王登顶,14万H100小时训练细节全曝光
现在,英伟达Llama-Nemotron系列模型,正式超越DeepSeek-R1!而且,这些模型已经全部开源了。换句话说,在推理吞吐量和内存效率上显著超越DeepSeek-R1的一系列推理模型,已经开源可用了。超越DeepSeek-R1的模型,究竟是怎么炼出的?就在刚刚,英伟达发布了技术报告中,揭秘
时间:2025-05-06 15: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