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堂屋誓言:十颗赤心永向党——石阡仡佬族家庭两代十人军旅传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9 19:15:00    

堂屋誓言:十颗赤心永向党

——石阡仡佬族家庭两代十人军旅传奇

在石阡县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的老鸹林村,每年春节,刘家那间古朴的堂屋里显得格外热闹,一场别开生面的“军事座谈会”在此展开,家人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谈论着军旅生活的点点滴滴。

石阡县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的老鸹林村满目青山。

“盼子孙后代一代接一代,稳稳接住这根浸满忠诚与热血的接力棒。”大哥刘明光总会用这句话收尾,他的声音虽已带着岁月的沧桑,却饱含着对后辈的殷殷期望,每一个字都如重锤般敲击在大家的心上。49岁的村支书王贤胜谈起刘家的军旅传奇,不禁竖起了大拇指,眼中满是钦佩。

堂屋的墙壁上,十张军人照整齐排列,面庞坚毅,目光坚定,身姿挺拔,宛如一支即将出征的队列,静静伫立在那里,诉说着两代人跨越六十载累计100年兵龄的热血传奇,诠释着“十颗赤心永向党”的忠诚誓言。

刘家两代十军人照片。

初心如磐 首启从军征程

“咱当兵的,不就是把骨头扔进熔炉里,炼出点能扛事的硬气?!”1964年春,19岁的刘明光怀揣着这样质朴的初衷,光荣地成为刘家第一个迈入军营的子弟。

那年春天,乍暖还寒,凛冽的寒风还带着冬日的余威。刘明光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单薄新衣,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步行60里路前往县城集结。

离家那天,母亲悄悄往他背包里塞了一把炒黄豆。那炒黄豆,每一颗都藏着如火星般炽热的期望与力量。母亲的眼神中满是不舍与牵挂,只是轻轻地说:“孩子,好好照顾自己。”刘明光强忍着泪水,用力地点了点头。

部队的生活,是一场意志的磨砺。连队驻扎地,大雨如注般倾洒而下,刘明光毫不犹豫地冲进泥地里,一次次匍匐前行。他的裤腿很快就磨出了破洞,灌满了泥浆,每移动一步都异常艰难,但他咬紧牙关,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能放弃。

当别人休息时,刘明光却拿起铅笔,在废旧的草纸上练习画画;他精心制作黑板报,每一个字、每一幅画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这是在践行对共产党员父亲“党员的骨头要比山石硬”的承诺啊!

他11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带着6个兄弟,生活的重担压得母亲有些喘不过气来。家里,成了刘明光最深的牵挂。

他常常与家里通信。他妈妈的来信,除了平安的问候,总有那句沉甸甸的嘱托:“好好长本事,在部队给家里争光。”这嘱托,如同温暖的阳光,穿透了部队生活的艰辛,照亮了他在部队前行的道路,给予他不断奋进的力量。

刘明光的回信中,都会写上一句:“弟弟们,部队是锻炼人的大熔炉,希望你们都能来!”家信,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刘家兄弟的从军梦想。

刘爱珍在雪域高原训练结束后的合照(右一刘爱珍)。

薪火相传 弟辈接力从戎

1965年初秋,18岁的刘明忠循着大哥刘明光的足迹,踏上了从军之路,成为了贵州安顺武警支队的一名新兵。之后几年里,刘明权、刘明建、刘明周也相继参军。他们紧随兄长的步伐,扛起钢枪,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最小的刘明周总说,自己是被哥哥们的军功章“砸”进部队的。每次,他望着哥哥们照片里笔直的身影,眼中闪烁着崇敬与渴望的光芒。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这句在黔东大地流传的民谚,早已化作刘家血脉里的烙印。长辈们摩挲旧军装时那温柔而坚定的目光,叔伯探亲时笔挺的身姿,如同春雨般,无声浸润着下一代的心田。

刘爱军(大)、刘爱军(小)、刘爱兵、刘爱珍……这些名字里嵌着“军”与“兵”的后辈,循着“军装绿”的光,义无反顾地接过了父辈的钢枪。“我们第二代的十个男娃中有八个人名字里带有‘军’或‘兵’。”大刘爱军说,“小时候总觉得这些名字太土,直到参军后,才懂得这是长辈对子女们执着而热烈的深情期望。”

说起两个“刘爱军”,刘明忠满眼温暖:“儿子在部队出生,因通讯不便,后来才发现和弟弟的儿子重名,这不正是咱刘家的爱军情结嘛!”大刘爱军1994年参军,成长为“爱军精武标兵”;小刘爱军1996年穿上武警军装,多次获评“优秀士兵”。

2019年,这个光荣之家迎来了第十位军人——刘爱珍的丈夫徐铭。这位南部战区的“金牌教练”与妻子相识于训练中,相似的军旅经历让他们惺惺相惜。婚礼上,徐铭郑重承诺:“从今往后,我们既是夫妻,更是战友!”这承诺,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刘家部分军人合影(左起刘爱兵、刘明权、刘明忠、刘爱军(小)、刘爱军(大))。

浴血奋战 彰显英雄本色

新兵连里,刘明忠牢记大哥“自找苦吃”的叮嘱,训练时总比别人刻苦几分。擒拿格斗时,他的胳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仿佛一幅惨烈的“战斗地图”;实弹射击时,他在枪托上吊着砖块练稳度……17年的军旅生涯,他把这股不服输的劲儿深植心底,也融入了刘家的血脉。

1976年,刘明周受哥哥们的影响,奔赴云南边防团。三年后,他投身对越自卫反击战,在前沿阵地坚守四年。1981年的一场战斗中,地雷炸响,巨大的气浪将他掀翻在地。他的右小腿血肉模糊,鲜血如泉涌般流出,染红了脚下的土地。但他没有丝毫退缩,眼中只有前方的敌人。他迅速撕下衣襟,草草捆扎住伤口,拖着伤腿,一瘸一拐地向冲锋的队伍追去。

然而,命运却对他如此残酷。1986年,转业不久的刘明周在执行任务时遇车祸牺牲。彼时,儿子刘爱兵仅两岁,女儿刘爱珍尚在母亲徐祖丽腹中。徐祖丽在家门口栽下柚子树,“柚子”谐音“佑子”,成了她对下一辈最深的祈愿。每年柚子成熟,她总会把果实塞满儿女的行囊,藏着她未说出口的牵挂和无尽的爱。

“真正的勇敢,是明知怕还往前冲。”刚去新兵连一个月时,紧急集合的哨声就炸响在营房上空。小刘爱军仓促写完“遗书”交到连长手里。第一次执行特殊任务,他攥着步枪背带的手心沁出冷汗,心跳急速跳动,但想起六叔刘明周给他讲的战斗故事,果敢地投入了战场。最后,他与战友圆满完成任务,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刘爱珍在部队训练。

巾帼不让 女兵绽放光芒

冬日的雪域高原风沙凛冽刻骨。刘爱珍伫立在军营训练场,睫毛被风雪凝结,每一根都裹着细碎的冰晶。一旁的猎猎红旗在苍茫天地间格外耀眼,她攥紧拳头,心中暗暗发誓:“这旗,我要稳稳护住!”

“那会当女兵,难!”刘爱珍回忆道,她大二时偶然间看见一张征兵海报,那一刻,从军的火焰在她心中再次燃起。选拔中,考官问及从军初衷,这个石阡姑娘没有丝毫犹豫,脱口而出,字字铿锵:“我要像爸爸那样当兵打仗,保家卫国!”

凭借这份坚定和过硬的素质,她过关斩将,成为家族里第一位女兵,打破了老鸹林村从未有女性参军的历史。“我们刘家人骨子里带着当兵的血哩。”她母亲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你爸是兵,你们也是兵,这就像地里的庄稼,一茬接一茬,错不了。”母亲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刘爱珍的心间。

军旅岁月里,她的足迹从大西南的崇山峻岭延伸至西北戈壁。每逢重大演习,她总是主动请缨、冲锋在前;在原西安通信学院“精武杯”军事技能比武中,她拿下女子全能第二名;战区陆军文艺巡演时,她一人参演7个节目,33场演出跨越1.1万公里。“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功”“学习雷锋先进个人”等荣誉,见证着她对军营的深深热爱。

2021年,刘爱珍放弃转业时坚定地说:“父亲的路还没走完,我要替他走得更远。”

刘爱珍荣获三等功。

荣誉满墙 见证报国忠心

“伯伯们说,父亲入伍时在领章背面写了‘精忠报国’。”在刘爱珍和刘爱兵心中,父亲的形象由亲人们的讲述一点点勾勒出来。刘明周转业回家的那年深冬,从挎包底层掏出红绒盒子,里面的三等功勋章在煤油灯下泛着柔和的光,齿轮和麦穗纹路被摩挲得发亮。

“在战场上,他从来没有退缩。”刘明光眼中满是骄傲。那枚三等功勋章,是刘明周用热血与勇气换来的,也是留给家人最珍贵的“传家宝”。

刘爱兵骨子里流淌着军人的血,哪里有人民需要,他就奔赴哪里。2008年汶川地震,他主动请缨驰援都江堰,连续作战近一个月。“当时我们是第一批进入灾区的部队。”刘爱兵说,刚开始他和战友负责指挥部与震中的通信设备搭建,每天要经历大大小小的余震10多次,当与震中通讯恢复后,他和战友们又从通信兵转为战地兵,在各个储备站之间转运物资。

在抗震救灾的第七天,刘爱兵在都江堰的废墟上咳出了血,长时间的负重和劳累让他的腰椎间盘突出加重。医生说:“以后不能再负重。”刘爱兵反而坚定说道:“穿上这身军装,就有这份责任!”2013年雅安地震,他再次挺身而出,抵达灾区。

“优秀士兵”“优秀共产党员”“三等功”……他用闪亮的军功章,向英年因公牺牲的父亲交出了滚烫的答卷。刘家的军功簿上,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刘明光服役期间5次荣获嘉奖;刘明忠荣立三等功1次;刘明权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长”;刘明建1978年戍守边防,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边疆……

在石阡县人武部荣誉室,一组数字记录着这个家庭的奉献:10人参军,累计服役100年,9枚军功章,各种大大小小荣誉32项,证书摞起来有1米高。一名人武部干部感慨地说:“这是少数民族同胞拥军报国的生动缩影,每一枚军功章背后,都是对‘国’与‘家’的深情诠释。”

记者手记:家国情怀,血脉传承

十颗赤心,都交给部队了!

一脉热血的传承,从兄长到弟弟,再到家族的下一辈,从未因时光流转而褪色。这不是简单的接力,而是家国情怀在血脉中的延续。

石阡县是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激励着刘家儿女传承革命精神,投身报国事业。自1964年刘明光穿上军装,六十一年间,刘家儿女在各条战线上续写着荣光,“军装绿”成为这个仡佬族家庭鲜明的底色,见证着两代人的忠诚担当,承载着对国家的热爱与对军人的崇敬。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部队工作的重要指示,为军人指明了方向,刘家军人将其作为根本遵循、行动指南。每逢过节,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召开“家庭军事座谈会”,长辈们深情讲述烽火岁月和军营故事,分享对忠诚、奉献、担当的理解与感悟;年轻一代则汇报思想、交流心得,让家国情怀和从军报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强国强军的征程中,刘家军人始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让“军装绿”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记者:王能方 陈林 王浩 熊丽娟

编辑:吴靖

二审:周苏星

值班编委:黄烨

总值班:王能方

相关文章
  • 蔚来汽车李斌:如果家里放得下,建议增购再适时卖旧车

    来源:新浪科技8月22日,在蔚来全新ES8媒体见面会上,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表示,近期有很多老用户在增购、复购。他建议,如果大家不着急卖车的话,可以等一等,先增购,然后再适时把以前的车卖掉,这是一个合理的安排。他解释到,因为新车上市的时候,对原来的车的产值是造成扰动,这是行业里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规律。“

    时间:2025-08-22 12:11:00
  • 他的最后影像,在山体垮塌前转移群众的路上

    “快走!”这是汤伟鹏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8月6日,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山体突然垮塌,治保队员汤伟鹏与同事们挨家挨户敲门,紧急转移疏散群众。房屋开始坍塌时,汤伟鹏用尽全力将同行的彭志良和张桂财推向安全区域。山体垮塌最终导致7人遇难,其中一人就是35岁的汤伟鹏。山体垮塌前汤伟鹏在转移群众的路上,这是同事

    时间:2025-08-19 11:10:00
  • 80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

    80年前的今天是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日本电台播出了裕仁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期间3500多万同胞伤亡大半个中国被日军践踏930余座城市被占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中国人民浴血奋战14年终于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如今,硝烟散去日本却仍有一部分人无

    时间:2025-08-15 07:42:00
  • 堂屋誓言:十颗赤心永向党——石阡仡佬族家庭两代十人军旅传奇

    堂屋誓言:十颗赤心永向党——石阡仡佬族家庭两代十人军旅传奇在石阡县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的老鸹林村,每年春节,刘家那间古朴的堂屋里显得格外热闹,一场别开生面的“军事座谈会”在此展开,家人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谈论着军旅生活的点点滴滴。石阡县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的老鸹林村满目青山。“盼子孙后代一代接一代,稳稳

    时间:2025-08-09 19:15:00
  • 直击WRC | 机器人“大力士”现身!双手举50kg哑铃无压力

    来源:新浪科技8月8日-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现场,来自鹿明机器人研发的“大力士”机器人现场展示了双手举起50kg哑铃的动作。据了解,这是鹿明机器人公司Lumos Robotics MOS,作为全球首个双臂负载50KG的具身机器人大力士,其注重在

    时间:2025-08-09 1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