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阐述西夏文明的中华文明属性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中的犁耕图 资料图片

榆林窟第3窟东壁南侧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中的舂米、杂技场景 资料图片

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编者按
近期,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李华瑞新著《回望贺兰:西夏文明史再研究》由中华书局出版,恰逢不久前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学术界认为,这本书是近年来诠释解读西夏文明的重要成果,回应了一些中外学者关注的西夏史研究重要议题,有利于建立起中国西夏学研究的学术话语。本报特邀西夏学专家杜建录撰文评析。
李华瑞教授《回望贺兰:西夏文明史再研究》,是西夏文明史研究的集大成者,全书视野宏阔,新论迭出,尽管有的内容在各种场合讨论过、领教过,有的在学术论坛或学术刊物发表过,但仔细读来,还是震撼和兴奋。我认为,该成果大体有如下特点:
一是立足百年西夏学发展史,解决了一些重要问题。在系统梳理学界有关中外文献中Tangut称谓流变、党项拓跋部的族属、党项拓跋政权的性质、西夏故地前史、吐蕃王国对唐中后期西夏故地的影响、西夏的国名和民族、西夏的政治与经济、西夏文的创制、西夏的儒家文化、西夏的法律制度、汉藏佛教在西夏的传播、西夏美术考古中的文化基因等方面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对西夏文明的属性和历史地位做出了深入的研判。诸如俄美西方学者缘何以“Tangut”指称党项,党项拓跋姓氏源于鲜卑其来有自,唐代河陇吐蕃化与西夏建国后华夏文明再建,西夏文明的诸层面,西夏文明史研究范式等,逐一层层剖析,解决了多年来学界熟视无睹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是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研究内容上抓事物的本质,通过梳理若干关键重大问题,从中揭示西夏文明的本质。如对唐朝党项大迁徙的讨论,这是多年来学界关注的重点,过去主要强调党项逐渐东迁到陇右庆州和鄂尔多斯南缘的平夏后,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忽略了唐朝政治上对党项羁縻统治的意义。为此,作者明确指出:“羁縻州在党项融入华夏民族、沐浴华夏文明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有关党项拓跋部是羌人还是鲜卑人,自唐代以来成为一桩学术公案,随着《拓跋守寂墓志》出土,虽然羌族说较胜,但作者在学术史爬梳的基础上,提出党项拓跋姓氏源于鲜卑其来有自,令学界耳目一新。
三是对西夏文明的内涵给出明确答案。作者没有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成果(城市、金属工具等)与精神成果(文字、宗教、法律、艺术等)讨论西夏文明,而是将其置于汉唐华夏文明的视域下考察,包括成熟的官僚体系与法律制度,以儒道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中国化的佛教,以汉字为核心的汉字文化圈等。由此对西夏文明的内涵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如西夏建国结束了西北地区分裂混乱以及蕃化与汉文明不彰的局面,元昊主动按照中原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来建国,使重建华夏文明成为可能;西夏前期基本确立和完善各种典章制度,奠定立国规模,巩固以党项贵族为主体的联合专政;西夏的蕃学离不了汉文化,蕃文只能是传播汉文化的工具;《天盛律令》在编纂内容上糅合了《宋刑统》和《庆元条法事类》,在基本原则和法律宗旨上秉承了中华法系的指导思想;西夏上自帝王将相,下自平民百姓都崇信佛教,但王权从来高于教权,教权服从于王权;西夏美术是源自、模仿和继承华夏文明而来,是生根于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沃土里。西夏石窟艺术、西夏绘画艺术、西夏陵呈现出蕃族文化“小异”与华夏文化“大同”两种内涵,党项族、吐蕃族、回鹘族文化特色,乃至已华化的中亚文化特色,是“小异”,与华夏“大同”不可等量齐观。
对西夏文明史研究的范式,作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明确指出《夏圣根赞歌》《颂师歌》以及藏文《红史》中的传说史料价值和《宋史》里的《党项传》《夏国传》的记载不能同日而语;注意西夏建国前党项族文化与建国后西夏文明的区别;西夏文明的形成是8—11世纪河陇、河套地区华夏文明暂时衰落后的又一次复兴;西夏文明不是对汉唐河陇地区华夏文明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进来;西夏时期的吐蕃已经和汉族、羌、回鹘交融在一起,西夏统一西部前,这一地区的吐蕃、回鹘诸部各自为政,西夏统一后,他们已成为西夏国民,并在西夏统治下,部族文化服从于国家倡导和实施的文化政策,其文化认同重新开始,认为西夏受吐蕃文化影响要重新认识;唐宋时期吐蕃文化与回鹘文化也有华夏文明的身影,即使有一些中亚文化的因素,那也是华化的中亚文化,吐蕃文化、回鹘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明史形成过程中的组成部分。这些创新认识,在西夏文明研究中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对研究辽、金等多民族政权的文明提供了范式。
四是对西方有关西夏文明是中亚文明的回应为本书最大亮点,也是本书的核心。中国学者认为西夏是中古时期由党项人建立的,包括汉、吐蕃、回鹘等在内的多民族政权,西夏文明是中国文明,西夏文化是中华文化;俄西方学者则将西夏视为中亚国家,西夏文明是中亚文明,而不是中国文明。1961年苏联西夏学者克恰诺夫发表《西夏文化及其在中亚文化中的地位》,明确指出西夏文化是中亚文化。1993年俄国学者捷连吉耶夫-卡坦斯基《西夏物质文化》一书序言中说:“公元10世纪曾建立过大夏国的党项民族在距今七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从中亚的版图上消失了。”2012年,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克恰诺夫的颂寿论文集定名为《中亚唐古特》。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中亚文明史》也持这个观点。多年来中外在西夏文化研究上各有话语,互不交锋。2021年《东亚出版与社会》发表英国皮得·柯尼基《评史金波著、李汉松译〈西夏文教程〉》一文,在充分肯定这部西夏文教程水平的同时,指出教程的作者将西夏文化定位为中国文化,而不是中亚文化,显然是错误的。为此,史金波先生专门撰文,亮明中国学者的观点,批驳柯氏的谬误。李华瑞教授较早注意到西方史观的谬误,旗帜鲜明进行批驳,2020年在《西夏学》发表《西夏是一个中亚国家吗?——评俄国近三十年的西夏史研究》,指出了俄罗斯学者将西夏文化归于中亚文化的谬误,阐明西夏文明的中华文明属性和内涵;2024年又在《中国史研究动态》上发表《重建华夏文明:元昊建国历史意义的新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讲,《回望贺兰:西夏文明再研究》,就是以回答“西夏是一个中亚国家吗”为中心议题,讨论11—13世纪西夏对河陇、河套文明的重建。从西夏文明的内涵、西夏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对中亚史观做出全面系统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讲,怎么肯定它的学术价值都不为过。
近年来,围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学术话语,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西夏学,学界推出了“读懂中国之读懂西夏”系列,通过各种外译项目,在国外出版发行中国西夏学成果。目前签约20种,已出版《西夏艺术史》《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等7种,期望《回望贺兰:西夏文明史再研究》这样的高水平著作能尽快外译出版,让国际学界了解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在西夏文明研究中的话语。
(作者:杜建录,系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
拓展内容维度,提升互动体验,长春世界雕塑园“雕塑无界·青春无限”第二周活动即将开启
8月23日至24日,由市委宣传部统筹,团市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旅局等十余部门联合承办,市城建集团具体执行的“雕塑无界·青春无限”第二周主题活动将于长春世界雕塑园精彩继续。在首周成功吸引5.5万市民游客的基础上,本周活动进一步拓展内容维度、提升互动体验,以更丰富的艺术形态、更年轻的
时间:2025-08-22 16:10:00 -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延边站报名开启
央广网长春8月21日消息(记者舒震 见习记者郭明彤)以千年文脉铸就时代风骨,用中华经典激荡盛世回响!日前,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三季)延边站活动报名通道正式开启。中华经典诵读大会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独家策划的大型文化展演活动,具有社会公益性、民间参与性、专业权威性。活动旨在引导、鼓励全社会共同诵
时间:2025-08-21 17:06:00 -
45个国家和地区1029户企业参展 第十五届东北亚博览会四大主题展馆亮点多
来源:【中国吉林网】8月27日至31日,第十五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将在长春盛大开幕。作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关键纽带,本届博览会恰逢创办20周年,以“打造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为目标,通过创新设计与精准布局,为共建“一带一路”和东北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亮点特色纷呈。省贸促会副会长宣兆海在接受中国吉
时间:2025-08-21 09:20:00 -
枣阳供电:创新警示教育模式 筑牢廉洁从业防线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张云鹏、龚雨溪)“每次参加公司的廉洁教育活动,都让我深刻认识到纪律红线不可触碰。”国网枣阳市供电公司一名基层员工在参加警示教育后深有感触地说。今年以来,该公司聚焦警示教育实效性,通过创新教育形式、深化文化浸润、强化监督问责,推动廉洁教育入脑入心,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
时间:2025-08-20 11:36:00 -
发展权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中非合作筑牢人权根基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为此提供了基本遵循。以此为起点,中国与非洲国家近80年来始终秉持平等互利、真诚相待的精神,以相互理解为基础,通过广泛深入的合作,在减贫、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树立了南南合作典范,为保障和实现人人享有的人权贡献了中国智慧与非洲实践
时间:2025-08-20 06: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