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衣裳的意思和含义(衣裳在古代是两个词,指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2 10:06:22    

我们现在常说“穿衣裳”,“衣裳”是衣服的统称,但在古代“衣”和“裳”(cháng)是不一样的。《诗经·东方未明》里面有句诗:“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大意是:东方天还没亮,衣裤颠倒胡乱穿上。衣当裳啊裳当作衣,那是因为公家召唤我召唤得急切啊。

试问如果衣和裳一样,怎么能说颠倒呢?所以这里的衣是上衣,是上身穿的衣服,包括襦(rú)和袍等。当时的小孩子一般穿襦,襦是短上衣。男孩子在行了冠礼表示成年后,才能穿袍子。因为袍子长至脚,古代的士兵也经常穿着,因为他们常年征战,不能随身带着被子,袍子可以白天穿着,晚上用来当被子盖。《诗经》里面有句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天,哪能说没有衣服呢,我和你同穿一件袍子和内衣。后来就有了“袍泽”一词,用来形容军中士兵的友谊。

湖北江陵马山出土的战国着衣彩绘木俑(yǒng)。这个木俑是作为礼器下葬,用以代替活人殉葬的。该木俑无手脚,穿着为典型的战国时期楚国服饰,上着单衣,下穿裳,帛带束腰。现藏于湖北荆州博物馆。


一直流行到清代,清代要求百姓穿着有满族民族特色的长衫,长衫其实也是从袍发展过来的。到民国时期,长衫成了知识分子的流行装束。

因为襦衣较为短小贴身,古代的女孩子也喜欢穿。女孩子穿襦和裙,到唐宋时期还在流行。当时人还发明了短袖的襦,深受女孩子的喜爱。这种短袖襦,宋代人叫“背子”。明朝女孩子的衣服,也继承了唐宋时期上衣短小的特点。到了清代,由于满族人穿旗袍,汉族女孩子也渐渐流行。等到民国的时候,经过改良的旗袍已经是时尚女孩子的钟爱了。

裳是下身穿的。但不像我们现在的裤子,而是类似现在的裙子。裳是人类最早的服装之一,是早期人类用树皮、树叶制成的遮盖物发展而来的。它由几块狭窄的布料缝制而成。布料狭窄,是因为在上古的时候,先民的纺织工具比较简陋,还织不出较宽的布

相关文章